阳明心学经典语录(32句)

无善无恶心之体,有善有恶意之动,知善知恶是 良知 良知良知 ,为善去恶是格物。

出处:《传习录》 解析:心的本体原本是纯净无善恶之分的,意念产生时会有善恶之别,能分辨善恶的是良知,而通过具体行动践行善、去除恶就是格物。

这四句话概括了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,阐述了心、意、知、行之间的关系。

致良知。

出处:贯穿阳明心学诸多论述 解析:“致”有恢复、推致之意,“良知”是每个人内心本有的道德判断力和善良本性。

“致良知”就是要通过自我反省和实践,恢复并扩充内心的良知,使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,指导行为。

知行合一。

出处:《传习录》 解析:知和行是一体的,不能将它们割裂开来。

真正的“知”必然伴随着“行”,而“行”也是“知”的体现。

强调在道德实践中,认识与行动要相互统一,不能只停留在理论认知上,更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。

心即理也。

天下又有心外之事,心外之理乎? 出处:《传习录》 解析:心就是天理,世间不存在心外的事和理。

意味着天理并非外在的客观准则,而是存在于人的内心之中,人们只需向内求诸本心,就能体悟到天理。

身之主宰便是心,心之所发便是意,意之本体便是知,意之所在便是物。

出处:《传习录》 解析:身体的主宰是心,心的发动产生意念,意念的本体是良知,意念所指向的对象就是事物。

清晰地阐述了心、意、知、物之间层层递进的关系,是理解阳明心学体系的重要基础。

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。

出处:《传习录》 解析:万事万物的道理都在我们的内心之中,无需向外寻求。

再次强调了心的主导地位,鼓励人们从自身内心去探寻真理和智慧。

故立志者,为学之心也;为学者,立志之事也。

出处:《王阳明全集·文集卷七·紫阳书院集序》 解析:立志是做学问的内在动力和根本出发点,而做学问则是实现志向的具体实践过程。

说明了立志与为学相辅相成的关系。

志不立,天下无可成之事。

出处:《教条示龙场诸生》 解析:如果没有坚定的志向,那么天下就没有能够成功的事情。

突出了立志对于人生成就的关键作用,强调人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追求。

持志如心痛,一心在痛上,岂有工夫说闲话,管闲事。

出处:《传习录》 解析:坚持志向就如同心痛一样,心思全在疼痛上,哪有时间去说闲话、管闲事。

形象地比喻了专注于志向的状态,告诫人们要一心一意朝着目标前进。

人须在事上磨,方立得住;方能静亦定,动亦定。

出处:《传习录》 解析:人必须在具体的事务中磨炼自己,才能站稳脚跟,达到无论处于安静还是动荡的环境中,内心都能保持安定的境界。

强调实践对于个人成长和心性修养的重要性。

破山中贼易,破心中贼难。

出处:《王阳明全集·与杨仕德薛尚谦书》 解析:要剿灭山里的贼寇容易,但要破除内心的私欲和不良念头却非常困难。

指出了战胜自我、克服内心弱点的艰巨性。

不贵于无过,而贵于能改过。

出处:《教条示龙场诸生》 解析:一个人可贵之处不在于不犯错误,而在于能够认识并改正错误。

倡导人们以正确的态度对待错误,勇于自我反省和改进。

凡学之不勤,必其志之尚未笃也。

出处:《教条示龙场诸生》 解析:凡是学习不勤奋的人,一定是他的志向还不够坚定。

说明志向的坚定程度与学习的勤奋程度密切相关,志向是学习动力的源泉。

谦虚其心,宏大其量。

出处:《王文成公全书》 解析:要让自己的心保持谦虚的态度,同时要有宽广宏大的胸怀气量。

教导人们在为人处世中要兼具谦逊和包容的品质。

种树者必培其根,种德者必养其心。

出处:《传习录》 解析:种树必须培育它的根部,培养品德必须修养自己的心性。

用种树作类比,形象地说明了修养心性对于培养品德的基础性作用。

心之良知是谓圣。

圣人之学,惟是致此良知而已。

出处:《传习录》 解析:心中的良知就是圣人之道。

圣人的学问,不过是努力去恢复和发扬这种良知罢了。

突出了良知在圣人之学中的核心地位。

良知之外,更无知;致知之外,更无学。

出处:《传习录》 解析:除了良知之外,没有其他更高的智慧;除了努力致良知之外,也没有其他更根本的学问。

进一步强调了良知和致良知在阳明心学中的根本性和唯一性。

18

1/3    1 2 3